非遗化茧:成昊的“蝶变”正开启活化新章

2025-09-12 22:50 时尚网 水晶

9月11日,18:30,干士·成昊的新系列“蝶”登陆2025中国国际时装周(秋季),以“江服日”亮相北京798·751园区中央大厅,上演一场描摹生命图腾的“化茧成蝶”。整场大秀从苗族古歌中极具代表性的“蝴蝶妈妈”传说汲取灵感,持续以非遗蜡染技艺为核心,结合绳结、编织与3D打印等多元工艺,跃动鲜活的设计笔触再次强调“非遗不是标本,而是活的细胞”,以质朴隽永的非遗传承人之姿完成了当代时装叙事的文化破茧。

1.jpg

有意味的是,设计师成昊对设计语言的延伸与迭代,不断突破观众固有的工艺认知。本季他提出了“蜡染+”的概念,打破非遗之间不同工艺的壁垒,将蜡染、绳结、编织等融汇在同一设计语境之下,以当代审美和开放的心态将3D打印技术无缝融入非遗创作,使非遗立体化,巧妙解读厚重历史文明与时下消费者的“读取时差”。

成昊营造的秀场,是一方神秘且蕴含生命力的茧中世界,黑暗中的微光,有吟唱古歌的缥缈,似乎能嗅到蓝靛植物染料的气味,无需刻意打造,设计师讲述的生动故事里有突破通感的流动意蕴。“蝴蝶从枫木心诞生,与水泡游方结合生下十二个蛋,经鹡宇鸟孵化出姜央(苗族始祖)、雷公、龙王等十二神,成为生命起源与万物繁衍的象征。”体现了苗族“万物有灵,生息与共”的民族信仰。光源渐亮,一位身着传统苗族服饰的蜡染传承人缓缓走上舞台,靛蓝色的底布上,细密的蜡纹勾勒出简约的蝴蝶雏形,针脚细腻的苗绣银饰随着步伐轻轻晃动,细碎的声响里,是非遗技艺传承千年的有关生活的韵律和步调。

秀场的听觉氛围更将这份“生活韵律”具象化:现场并非单一的现代配乐,而是交织着丹寨宁航蜡染团队48位画娘的实时清唱,她们把平日随口哼唱的苗族老调自然融入旋律之中,古老的苗族音乐与现代节奏碰撞出独特张力。这份源于手作日常的歌声,带着蜡染工艺的质朴温度,与舞台上的服饰、图腾呼应,让“非遗活在当下”的感受透过听觉直抵人心。

本季,成昊“非遗+非遗”、“非遗+现代科技”的创作空间呈现出繁复又和谐的工艺秩序,比如编织,白色线编织的胸衣、头饰、领口装饰等,通过经纬线交错、打结等方式,塑造出镂空、立体的图案,有的呈现叶脉、羽毛等造型,线条细腻且富有层次感让蝴蝶的造型更加鲜活;像黑色网纱服饰,网眼由绳结编织而成,结构紧密又具通透感,搭配的白色编织胸衣,编织纹理清晰,展现手工技艺。原本平面、沉静的蜡染图腾在绳编、结艺的装点下变得立体生动,3D 打印技术创造出的独特造型与纹理,为服装增添了灵动感与科技魅力。这些或立体或飘然灵动的工艺细节在蜡染基底的晕染下碰撞出新的边界:款式与使用场景、功能性的拓展为非遗活化打下坚实基础。

成昊坦言,非遗是他创作的根与灵魂。作为江西服装学院青年教师,他以“产学研融合”推动非遗传承:日常教学中,将蜡染技艺、苗族古歌文化融入课程,带学生深入苗乡走访手艺人;此次“蝶”系列大秀,正是他将课堂“非遗创新设计”理念落地的成果,为学生提供传统与现代碰撞的设计范本,也助力院校在非遗活化与时尚教育结合上稳步迈进。

针对非遗“叫好不叫座”的现状,他希望借现代秀场吸引大众关注非遗与手艺人,改善其生活,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他强调,设计并非单纯复原或创新,而是保留精华、去除陈旧,将古老图腾与植物染色技术融入现代生活场景,让非遗走进日常着装。这项由苗族女性代代相传、承载着生活故事与民族智慧的2500年工艺,得以在他的设计与教学中延续活力 。在成昊过往的八年蜡染设计生涯中,每一个系列都从非遗蜡染中汲取图腾灵感,或源于与手艺人相处的难忘瞬间。本季的“蝶”已破茧,标志着一个新的时机,蕴含着手艺人质朴的生活祝愿。

谢幕时,模特鱼贯而出,非遗传承人身着蝴蝶礼服再次回到起点,一同谢幕,传承人合唱的《蓝莲花》旋律响起,大屏幕上出现团队所有蜡染传承人的合照,肩负使命的非遗传承人成昊展示的不止是服装,他的每一次呈现,探讨的都是关乎非遗发展的重大议题,在文化价值与消费趋势之间找寻平衡的努力,为手艺人的生活改善而加强实用性的设计探索,也是作为江服教师为学与研打开的“蝶”变之门。

25.jpg